揭秘CRS:海外资产架构如何安全跨越税务雷区
最近,不少拥有海外资产的高净值人士向我咨询,他们普遍担忧自己精心搭建的跨境架构是否会引起税务部门的关注。尤其是那种结合了开曼信托、BVI公司和新加坡银行账户的复杂模式,似乎总隐藏着不少未知隐患。今天,我将结合专业视角,带大家一步步理清这类架构在CRS环境下的运作逻辑,帮助大家看清潜在问题,找到合规管理的方向。
CRS被称为全球税务透明的“探照灯”,它是由OECD推动的一项国际信息交换机制。目前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这一网络,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的税务信息网。简单来说,参与国的金融机构需要识别非本国税收居民的金融账户,并将相关信息提交给本国税务机关,再由各国税务机构之间实现自动交换。这样一来,跨境资产与收入便很难再隐匿于视线之外。
以中国为例,自2017年正式实施CRS相关规定,2018年首次开展信息交换以来,中国已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据互通渠道。税务机关借此获取了大量中国税收居民在境外的账户信息,也让一些试图隐藏海外收入的人浮出水面。其中,被动型非金融实体尤其受到CRS的重点关注。如果一家公司超过一半的收入或资产来自股息、利息等被动收益,就会被归入此类,进而需要向上追溯并报送实际控制人的相关信息。
接下来,我们逐层分析开曼信托、BVI公司与新加坡账户这一常见架构。
开曼信托通常是整个架构中的第一环。作为信托设立的热门地点,不少高净值人士选择在此设立家族信托。根据CRS规定,由专业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通常被视为投资实体。这意味着受托人需要履行尽职调查义务,识别委托人、受益人等权益持有人的身份,并将信息报送至开曼税务机关。
举例来说,如果一位中国税收居民在开曼设立了家族信托,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那么受托人每年都需要确认相关人员是否属于中国税收居民。一旦符合条件,信托资产价值及持有人身份等信息就会被报送,再通过CRS机制与中国税务机关实现数据共享。即便委托人在信托中担任保护人等隐性角色,同样难以避开CRS的信息捕捉。
BVI公司常被视为“避税天堂”中的常用工具。然而在CRS体系下,缺乏实质经营的BVI公司大多属于被动型非金融实体。当这类公司在新加坡银行开设账户时,银行会要求其提供税务居民身份声明和实际控制人信息。
如果公司的控制人或受益人是中国税务居民,银行会将账户识别为外国消极非金融实体,进而将控制人的身份与账户信息纳入报送范围。过去,不少人认为通过BVI公司可以规避税务监管,但如今在CRS的穿透规则下,这种设想已不现实。中国税务机关能够清晰掌握BVI架构下的账户余额、投资收益等具体信息。
新加坡账户作为架构中的关键一环,扮演着信息交换的重要枢纽角色。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严格执行CRS规定。无论个人或企业在此开立账户,金融机构都会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
对于涉及开曼信托和BVI公司的账户,新加坡金融机构会按照CRS规则,层层识别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如果控制人属于中国税收居民,账户余额、利息收入、股息收益及资产出售所得等信息就会被报送至新加坡税务机关,再通过交换机制传递至中国。这意味着,即便资产存放在新加坡,只要最终受益人与中国有关,相关数据终将被国内税务机关掌握。
面对CRS的穿透性监管,合规调整已刻不容缓。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应对策略。
架构优化是首要步骤。建议审视现有架构,去除不必要的层级和缺乏实质经营的壳公司。如果BVI公司确需保留,可以考虑为其注入真实业务,如开展贸易或研发活动,使其从被动实体转为主动非金融实体,从而减少被穿透的风险。
主动申报是化解潜在风险的有效方式。中国税收居民应依法如实申报从境外获得的股息、利息、资产收益等各类收入。随着税务机关信息获取能力的增强,主动申报不仅能避免罚款和滞纳金,还能体现纳税人的合规诚意。
专业支持不可或缺。国际税收规则复杂且不断更新,涉及多国法律与税务实践。寻求专业税务顾问或国际律所的帮助十分必要。他们能根据个人或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定制化的税务规划,协助完成申报流程,在合规基础上优化税务成本。
在CRS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开曼信托-BVI公司-新加坡账户这类架构已不再是安全的“避风港”。只有深入理解规则,积极采取合规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海外资产的平稳运营。
想了解更多《揭秘CRS:海外资产架构如何安全跨越税务雷区》中的内容。
请添加楹进集团顾问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