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全球资本都借道新加坡,去投越南、印尼和泰国?
外国投资者要是想在东盟布局,十有八九会通过新加坡来操作,为啥?因为这里的并购框架能给你别处难找的法律确定性、税收优势、融资便利,还有靠谱的争议解决机制,省心又省力。
现在你看东南亚的资金流向就明白了——越来越多外资先拐到新加坡注册个控股公司,再用这个壳去投印尼、越南、泰国这些地方的实体资产。
说白了,大家就是看中新加坡在法律、税收、资金调动和执行速度上提供的“组合优势”。
1、新加坡控股公司:区域投资的隐形中枢
新加坡简直就是资本进入东盟的“总闸门”,数据显示:2024年,新加坡是越南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投了102.1亿美元,占总额的26.7%!
在泰国,新加坡更是霸气——占外资申请总额的43%;哪怕在印尼,去年第三季度实际到账的外资里,新加坡也以55亿美元稳坐第一。
不管市场怎么变,套路却高度一致:区域投资者都喜欢先在新加坡搭个实体,再用它调配股权和债务,一步步输送到当地子公司。
这种“先新加坡,再东盟”的策略,在具体项目上也看得清清楚楚。
比如泰国刚批准的某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就是由TikTok在新加坡的实体推进的,大企业嘛,都喜欢把决策和文件放在新加坡,资产和运营留在当地。
更不用说,新加坡已经和全球约100个国家(包括所有东盟主要伙伴)签了税收协定,给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都提供了清晰框架。
怎么享受协定优惠?
关键要看公司是不是新加坡税务居民——也就是说,董事会得真的在新加坡开,战略决策要从这儿出。
一旦拿到新加坡的居民身份证明,法律形式和经济实质就对齐了,后续税收优惠的操作空间也就稳了。
2、税务怎么设计?新加坡有“高招”
新加坡的公司税税率:17%,而且它实行“一级制”,本地公司发的股息,股东基本不用再交税;对外国支付的股息也不扣预提税。
至于向非居民付利息?常规预提税率是15%,特许权使用费是10%——除非税收协定给了更优惠的条款。
条约带来的实惠是实打实的,比如新版新加坡-印尼协定:符合条件的股息预提税上限10%,利息一般10%,特许权使用费分类型,8%或10%。
和越南的协定呢?利息预提税压到10%,特许权使用费大部分5%或10%。
正因为有这些优惠,很多公司才乐意把债务、集团贷款和知识产权许可都集中放在新加坡控股公司手里。
不过要注意:新加坡本来不对资本利得征税,但从2024年1月起,新加了一条“10L条款”——如果你卖掉境外资产的收益汇回新加坡,但公司缺乏经济实质,这笔钱可能要交税;哪怕是处置外国知识产权所得的收益,只要是在新加坡接收的,也可能被盯上。
所以现在做架构,都得老老实实把管理职能、人员、办公配套到位,才能保证安全退出。
股东协议、贷款文件、担保协议……很多国际投资人都选新加坡法律作准据法,就是看中它清晰、可预期。
万一扯皮怎么办?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是全球最受欢迎的仲裁地之一,经验足、信誉好,法律、仲裁地、市场惯例三位一体,执行风险自然就降下来了。
3、融资?新加坡真不缺钱
跨境并购最怕钱不够、没退路?新加坡这方面底气十足:200多家国际银行驻扎在这儿,随时提供多币种贷款、对冲、托管和资金管理服务。
2024年,新加坡银团贷款额冲到798亿美元,同比大涨48.9%——这说明啥?区域的收购和再融资业务,深度依赖这儿。
私人资本更是强项,截至2024年,新加坡资管规模突破6.07万亿新元,年增12%。
可变资本公司(VCC)架构推行后,基金注册量大涨,到2025年8月初,活跃VCC已达1249家——这些全是私募股权、风投和另类资金在为区域交易“蓄力”。
股市渠道也在回暖,虽然2024年新交所IPO不太热闹(只有4家凯利板公司上市,募了3000万美元),但2025年7月迎来转机——NTT DC房地产投资信托上市募了7.73亿美元,是2021年以来新加坡最大IPO。
再说二级市场:2025财年上半年(2024.7–12),股权基金又募了31亿新元(约24亿美元),贷款定价现在基本都锚定新加坡隔夜平均利率(SORA),透明又市场化。
4、实战中怎么操作?
典型的东盟收购框架,基本都靠新加坡撑着:收购协议用新加坡法律,仲裁选新加坡,让交易各方安心。
定价机制往往早早就定好——不是锁定箱就是交割账户机制,过渡期服务协议、保证条款也在交割前锁定价值。
如果风险较高,尽调期间还可以安排保证与赔偿保险,资金转移前就能生效。
整个流程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先决条件:目标国的投资审批、并购申报,与集团内部同意书同步推进;贷款文件也同步准备,明确优先债、次级债、债权人协议和对冲安排。
担保结构尽量集中高层级处理——比如控股公司股权质押放在新加坡,本地担保按需设置。
最后,一份清晰的资金流程图把所有环节串起来,公司、监管、融资动作全部对齐时间表。
等到真正交割那天,新加坡公司就像“控制塔”一样运作:资金放进托管账户,文件到位就放款——本地股权转让、注资证明、管理人员声明、印花税缴纳凭证,一个都不能少。
清单核对完毕,新加坡控股公司更新股东名册、启动银行授权、接手财务职能。
至此,整个架构正式开始转起来——现金流、分红、集团资金往来,全部从新加坡管理;同步准备好转让定价文件和治理记录,确保未来退出时清清白白。
想享受优惠税率?
得符合实际受益所有人条件,比如在印尼还要提供住所证明,其他东盟国家也有类似要求。
所以,新加坡公司不能是空壳——实际功能、转让定价文档、治理记录,都得实时对齐、有据可查。
案例:通过新加坡收购越南企业
举个实例子:一家私募通过新加坡SPV收购越南某制造商控股权,资金从新加坡募集,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按新越税收协定定价和备档,预提税享受优惠,公司文件通过BizFile+备案。
退出时要么上新交所,要么私下卖股,只要SPC保持足够经济实质、不触发10L条款,处置收益又不涉及外国知识产权收入汇回新加坡,资本利得税基本不用交。
新加坡能在东盟并购中站C位,不是没有道理的:清晰的法律、友好的税收、深度的资本池、数字化的企业服务——这一切都是为了缩短从意向书到交割的路径。
不管你是投资人还是战略买家,通过新加坡进场,相当于在一个高度可预测的环境里,同时搞定法律、税务、资金和运营的多重要求。
这么香的跳板,你还犹豫什么?
如果您对《为何全球资本都借道新加坡,去投越南、印尼和泰国?》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
可以添加楹进集团顾问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