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新加坡COR:你的跨境税务省钱秘籍!
想在海外做生意或者投资?新加坡公司可能经常听到一个词:COR(税收居民证明)。这玩意儿可是跨境税务减免的关键通行证,越来越重要了。
这篇文章,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COR到底是个啥?为啥没它不行?怎么能提高申请成功率?帮你公司从2025年开始,在税务合规上走得更稳、省得更多。
COR是啥?简单说就是官方“户口本”
COR是新加坡税务局(IRAS)开的一个官方证明。它盖戳确认:某家公司或个人,在某个具体年份,是新加坡的税务居民。
为啥它这么重要?能省钱啊!
想象一下:你的新加坡公司从国外(比如中国)收了笔钱,可能是分红、利息、技术服务费或者特许权使用费。对方国家的税务局通常会先扣一笔税(预扣税)。这时候,如果你能亮出COR,就能根据两国签的税收协定(DTA),申请按更低的优惠税率交税,瞬间省下一大笔!
举个真实例子:
-
A公司(新加坡母公司)全资控股中国子公司B。
-
B公司要给A公司分100万人民币红利。
-
按中国税法,非中国企业拿分红,得交10%的预扣税。
-
但是! 如果A公司持有B公司超过25%股份,并且能拿出新加坡开的COR,就能享受中新税收协定的优惠,预扣税只要5%!一下子省了5万。
IRAS审核重点:不是注册了就行,关键看“家”在哪儿!
想成功拿到COR?光在新加坡注册公司可不够。IRAS最关心的是:你这公司的“大脑”(控制与管理中心)是不是真在新加坡?他们会重点看这些:
-
业务计划 & 实际活动: 公司真在新加坡干事吗?计划落地了吗?
-
董事会开会: 董事会是不是在新加坡开的?有没有正经的会议记录?
-
高管 & 董事: 主要的管理层和董事是不是真在新加坡住、在新加坡工作?
-
实体办公室: 在新加坡有没有实际的办公地点?
-
实际运营 & 本地合同: 有没有真实的业务运作?签没签新加坡本地的业务合同?
小心!这些公司容易“翻车”,这些原因常被拒:
-
高风险公司:
-
外资背景的控股公司。
-
就挂个名、只做投资控股的空壳公司。
-
没本地业务,收入全靠国外的公司。
-
-
常见被拒原因:
-
董事会压根儿没在新加坡开过会。
-
真正的决策权在国外,新加坡的高管就是挂个名。
-
没办公室,董事也不常住新加坡。
-
拿不出能证明公司在新加坡做战略决策的会议记录或实际运营的证据。
-
干货:怎么提高COR申请成功率?
-
本地得有个“真管事”的: 确保新加坡本地的董事是实打实参与公司管理的,并且长期住在新加坡。
-
办公室和业务要“做实”: 租个像样的办公室,争取签些新加坡本地的业务合同,别光做“离岸”生意。
-
会议记录要“有料”: 记录不能光记些鸡毛蒜皮,得体现出董事会是在新加坡做重要战略决策的。
-
证据链要齐全: 该留的证据都留好!比如董事的工作准证(EP)、住址证明、工资单、关键的会议记录等等。
2025年申请COR,能管哪些年份?
2025年申请的话,COR可以覆盖:
-
过去四年: 2021年到2024年。
-
今年: 2025年。
-
明年: 2026年(最早2025年10月1日就能申请2026年的了)。
你可能会问的Q&A:
-
Q:只要公司注册在新加坡,就一定能申请到COR? A: 不一定!关键是公司是不是真的由新加坡“当家作主”(控制和管理)。注册地≠税务居民身份。
-
Q:公司还没赚钱,或者还没开始运营,能申请吗? A: 可以!但必须能拿出合理的商业计划,并且证明主要的管理活动确实是在新加坡发生的。
-
Q:董事线上开会,算不算在新加坡决策? A: 核心在于会议是不是由新加坡这边发起、组织和主导的,并且有实实在在的新加坡本地人员和实体参与其中。
-
Q:一次申请能管好几年吗? A: 不行。COR是按年度申请的,每年都得单独交一次材料。
-
Q:申请被拒了,还能再试吗? A: 当然可以!只要你把之前被拒的问题解决了,提供了更充分、更有力的证据证明公司确实在新加坡“安家落户”、实际管理了就行。
如果您对《搞懂新加坡COR:你的跨境税务省钱秘籍!》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
可以添加楹进集团顾问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