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为何偏爱新加坡?
全球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地缘政治的紧张态势、供应链的重塑,以及资本流动的加速,都在影响着每一个市场与决策者的判断。难道我们不该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港”吗?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稳稳地站在了财富与创新的交汇点。财富动态指数显示,新加坡已经超越首尔、纽约、伦敦和阿布扎比,成为全球企业迁移的首选目的地;在个人迁移指数中,它也位列第三,这样的成绩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吸引力?
《2025年全球最富有城市报告》进一步揭示,新加坡有242,400位百万富翁,位列全球第四,这一数字仅次于纽约、旧金山湾区和东京,却甩开伦敦和香港好几条街。与此同时,办公室装修成本指南告诉我们,新加坡的中等质量办公空间装修费用高达每平方米1,592新元(约1200美元),跻身与纽约、伦敦、东京并列的顶尖行列。你说,这些惊人的数字仅是财富和成本?不,这更是新加坡在不确定时代筑起的确定性保障!
新加坡的财富故事始于稳定,却绝不仅止步于此。根据Henley & Partners与New World Wealth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新加坡242,400位百万富翁的人口规模位列全球第四,仅次于纽约的384,500位、旧金山湾区的342,400位和东京的292,300位,同时甩开了伦敦的215,700位和香港的154,900位。
过去十年,新加坡的百万富翁人口持续飙升,而伦敦却下降了12%,香港的增速也明显放缓。这种逆势上扬,正是因为新加坡对高净值人士有一种难以抗拒的独特吸引力。
与仅靠低税率吸金的迪拜不同,新加坡并不单纯依赖税务优惠,2024年,新加坡顶级住宅的均价为每平方英尺1,810美元,比上海的2,000美元和纽约的2,590美元都要低,却在财富保值与生活成本之间找到了精准的平衡。相关机构就指出:“在全球动荡加剧时,新加坡的稳定性就像磁石,吸引着资本和人才不断涌来。”
不仅如此,新加坡通过多元化的移民计划——无论是自雇签证还是家族办公室计划,都以相对较低的门槛提供永久居留权;再加上顶级的国际学校和医疗资源,让众多高净值家族甘愿在此长期安家。
但新加坡的财富逻辑绝非仅仅为了避险,那242,400位百万富翁不仅带来了雄厚的资本,更带来了广阔的人脉网络和创新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新加坡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在亚太地区首屈一指,吸引了大批家族办公室和投资基金入驻。这种“人—财—企”的循环效应,正在把新加坡从简单的财富储存地,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创富引擎。楹进集团顾问表示,这种生态联动正是新加坡独树一帜的核心竞争力。
更有趣的是,新加坡的财富集聚与企业迁移紧密联动。研究表明,全球企业迁移和个人迁移指数前12位的城市中,有6个重叠,其中就包括新加坡、迪拜和纽约。高净值人士到来促进企业投资,而企业集群又吸引更多资本,这种正反馈机制无疑是新加坡财富高地背后的秘密武器!
新加坡的商务吸引力还体现在顶尖的办公环境上,要在新加坡打造一个中等质量的办公空间,平均装修成本高达每平方米1,592新元,这一水平让它与纽约、伦敦、东京、苏黎世并列,跻身全球装修成本最高第一梯队。
报告还指出,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新加坡和日本依然是办公室装修成本最高的国家和地区。2024年,新加坡顶级办公楼的年租金达到每平方英尺144美元,位居全球第六,仅次于伦敦西区、香港、纽约、伦敦市区和东京。
但高成本背后,正是精心设计的价值溢价,亚太地区近30%的装修费用都花在机械和电气设施上,而新加坡在绿色认证(如LEED、BCA绿色建筑标志)和智能化办公方面的投入,更是走在前列。后疫情时代,企业对可持续与员工福祉的重视,让这样的设计投资回报显而易见——员工留存率提升,生产效率也随之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新加坡稳定高效的基础设施也在为跨国企业提供长期价值。2024年,包括金融、制药和科技在内的大批企业纷纷将区域总部设在这里,一颗“价值定心丸”让他们心甘情愿为高成本买单。
更重要的是,这种高成本模式不仅未让需求减少,反而强化了新加坡高端定位——百万富翁数量的增长,正映射出财富的集中;办公成本的攀升,则映射出商务活动的火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便宜,而在于生态的协同效应。
在数据中心领域,新加坡的崛起更是锦上添花。2024年,AI热潮之下,微软与亚马逊纷纷加码扩建数据中心,其容量在亚太地区名列前茅。新兴需求与传统办公空间的繁荣相辅相成,共同巩固了新加坡的商业标杆地位。
回望过去,企业选址往往只盯着税率和劳动力成本。但第一太平戴维斯的研究显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才是决定一切的核心驱动力,这也意味着选址逻辑正在从单纯的成本驱动,跳跃到价值创造。
财富动态指数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新加坡在企业迁移指数上稳居第一,超越首尔、纽约、伦敦和阿布扎比。原因不仅仅是低税率,更在于它把税收政策、法律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效政务深度整合,形成了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
简单来说,新加坡的创新生态采用了“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模式: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为核心节点,吸引辉瑞、诺华、赛诺菲、艾伯维等顶尖药企设立全球制造中心,让生物医药出口量在亚洲名列前茅;与此同时,新加坡的专利申请量也在全球大放异彩。
这一切,都离不开前瞻性的政策布局,2024年10月,新加坡政府为“起新—投资”计划(Startup SG Equity)追加4.4亿新元,目的就是助推精深科技初创企业的发展。
作为“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RIE2025)的一部分,该计划通过政府与私营部门联合投资,支持从种子轮到C轮的初创公司,资助上限从800万新元提升到1200万新元。不仅吸引了全球风投的眼球,还为AI、生物科技和绿色技术领域的创业者们注入了新活力。
截至2024年,这项计划已撬动近30亿新元的投资,惠及330多家初创企业,其中私营资本占比超过85%,完美展现了公私合作的杠杆效应。
政策力挺不仅限于资金。2025年初,StageOne一站式创业中心在新加坡揭牌,它将本地和全球初创社区链接起来,帮助企业以新加坡为跳板,快速进军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全球创新联盟”(GIA)网络扩展到了荷兰,新增节点覆盖物流巨头和科技企业如ASML、飞利浦,为初创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持。
相比之下,其他亚洲城市如首尔虽然产业高度集中却欠缺国际化,班加罗尔虽然成本低廉却与完善基础设施有段距离,在生态全面性方面都难以与新加坡匹敌。
新加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吸引企业,还让企业留下来、茁壮成长。这种从短期吸引力到长期黏性的转变,才是支撑新加坡创新引擎不断运转的真正动力。
如果您对《企业出海为何偏爱新加坡?》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
可以添加楹进集团顾问微信咨询。⬇⬇⬇